月刊·特刊(2025年全国两会)
现在,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,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。距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目标还有十年▪•,任重而道不远…▼,畅通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良性循环▼…,托举的是中国式现代化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。
既为一域增光,更为全局添彩。对经济大省如何“挑大梁”提出4个着力点△: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-●,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,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◆=●,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。
当听到全国政协委员关于△★“我国未成年人年平均阅读量为11.39本”的汇报数据◆,感慨:“数字化时代,社会节奏快●,静下心来、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不容易。■”他从书香世家谈到书香校园、书香社会★•,进一步指出“书香是一种氛围●▼”,“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,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★”。
文脉弦歌不辍△,文明薪火长明。今日之中国,以汲古润今的智慧激活创新基因,凭革故鼎新的气魄勇拓万程。
进入新时代-▪…,多次就教育、科技和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擘画。随着实践的深入与理论的发展,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越来越清晰,整体性、系统性也越来越显著。此次全国两会●●,深入分析建设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●、人才强国的难点△…、堵点-■•、卡点--=,明方向、理思路-△•、谈举措-•,强调“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,建设学习型社会,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◆△=”=•▪。
火车跑得快●◆,全靠车头带。“挑大梁”,既需要资源禀赋优势、产业基础雄厚等客观条件-▪•,也需要统筹改革和发展、把握当下和长远等主动作为。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“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,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、各展所长…•=”。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增加了★★=“在要素保障、科技创新、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◆”的具体部署。
△2024年12月1日,江苏南京荔枝大剧院…▼…,演员上演昆剧青春版《牡丹亭》。
为什么经济大省能“挑大梁■••”-★▪?我们可以从鲜活数据中洞见依据:2024年◆•★,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浙江等十省份以占全国近两成的面积,贡献全国超六成的GDP•。其中,有七个省份跑赢全国5%的经济增速=△▪,江苏、湖北经济增长5.8%,并列第一。
社区情况“千变万化”◆、社区问题“千头万绪”-=,■•◆“小巷总理”既要穿引政策落实“千条线”,又要编织万家温暖“千重锦”。当更新改造老旧电梯的好评在楼栋回响-…,当社区食堂升腾起便民的烟火气……这些看似细碎的“针脚”,实则是用岁月磨砺出的“绣花功夫”-•,将顶层设计的愿景“缝制”成百姓可感可知实用便利的基层“服务网”。
有国际人士表示,中国科技企业正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为中国经济注入创新活力,也强化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。
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-★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。去年全国两会期间,来自科技界的全国政协委员赵宇亮向反映,创新链与产业链•▼“相望难相见”,是阻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卡点★。今年全国两会上,在江苏代表团再谈“双链”话题,深刻指出成绩与问题:“经过这些年努力■,科技创新氛围浓厚,产业创新百舸争流,两者融合势头良好,但某些体制机制不顺的问题仍然存在。”
2025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、“十五五”规划谋篇布局之年,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关键一年。关键时间节点召开的全国两会,承载着非同寻常的使命意义。
奋进的春天新潮奔涌,冲刺全新高度的力量澎湃涌动。央视网“智闻”系统提取全国两会期间新闻热榜,为我们观察中国发展脉动提供了全景视窗。
从两个细节,可以领悟▪•△“因势而新•▼◆”的教育智慧,也能感悟“基本功还得有”的学习定力。
从布局“经济大省挑大梁”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任务,到部署△●“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”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•★,再到锚定我军“加快发展新质战斗力”如期完成既定目标……习2025年“两会时间-▪”,为下一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擘画出清晰蓝图△★。
“总的来讲,我们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,实施科教兴国战略,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,使我们国家能够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弄潮儿的角色▼◆▼。”习发出号召△★◆。
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将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=”写入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,充分彰显我国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心••◆。
产业出题、科技答题★,“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★△”•◆,为破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难题“划重点”。3月5日,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,指出,要搭建平台、健全体制机制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;3月6日,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、民进、教育界委员时,要求,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;3月7日,在出席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,叮嘱强化军地合力,同样直指整合用好多方创新资源,提升国防科技能力。
当谈到近期引起热议的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,辩证分析:“一方面,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应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工具和方法。另一方面,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启智●、心灵的培养,不能丢掉对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。”
“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”★▼“要既有管理,又有服务”“多办实事●●”“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=●”……言近旨远,中国践行的全过程人民民主,是最广泛、最真实、最管用的民主,能够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在历史长河中回望,我们更能深切体会:任何伟大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△。观察央视网I学习数据库生成的2025年全国两会关联图谱,一些人●★、一些事,都印证着“功成非在一朝夕”的实践线后”社区工作者李肖娜代表交流时,习为她以及她所代表的“小巷总理”们点赞:▼=▼“你在社区里干了这么久,很踏实。社区书记是•▪•‘小巷总理••★’,管的事特别多,很不容易◆★◆。”
●△“内卷式”竞争并非一朝一夕形成,增强打破“内卷式”竞争的主动性也同样需要长期努力。经济发展不能靠“内卷”,想赢得发展主动,赢得市场认可,需要改变思路、找到出路•…•,以“内涵式■=”发展取代=•“内卷式★•”竞争。
四百年《牡丹亭》青春如许,乘着新时代的春风,在创造性转化●=、创新性发展中赢得观众掌声。12岁学习昆曲•●、入行40多年的柯军代表向介绍:“青春版《牡丹亭》,20多年演出500多场,收获观众百万★▪,无数年轻人被‘圈粉…■-’,一出戏普及了一个剧种•。”肯定道:“青春版《牡丹亭》,确实年轻人爱看◆…-。舞台●■、服装、人物,都非常美。▼”
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,“内卷式…”竞争这一现象已在中央层面引起了高度关注…。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,今年首次被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。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也明确指出,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,主动破除地方保护、市场分割和“内卷式”竞争。
“教育问题既是惟此为大的事情,也是非常复杂的事情。既要久久为功,又是当务之急”。习面对民盟、民进▼▪△、教育界委员,首次用“惟此为大”论述教育的重要性,看得辩证=●■、谋得深远,既简明深刻又朴素有力•△■。
科技创新靠人才-★●,人才培养靠教育,教育、科技▪、人才内在一致、相互支撑。央视网I学习数据库汇总分析今年两会期间重要讲话显示,无论是着眼当前还是放眼长远=▼▪,党和国家对进一步形成=•“人才辈出、人尽其才■●、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★”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。
★“经济大省挑大梁”,这是习对江苏提出的明确要求-,同时也是对其他经济大省的殷切希望。连续三年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▪△,都提到了“挑大梁”这个关键词。
融合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,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。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,习面对面听取18位代表委员发言,交谈中,他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、城乡融合、思政教育等领域资源跨界融合,作出进一步指引•◆。